Abstract: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ertilizer industry evolution have shown distinct phased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ndustry, the evolution of fertiliz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patterns, and change of supporting level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o agricultur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fertilizer indust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ertilizer industry reform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summarized,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mastering the laws of social economy, policy,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etc., which will br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rtilizer industry, will help to better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ertilizer industry.
肥料产业服务于农业生产,国家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发展尤其生产体制变革又对肥料产业的发展、产品创新等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发展与肥料产业变革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化肥产业技术的发展、肥料产销模式的演变以及化肥对农业保障水平的变化,可将中国农业发展与肥料产业变革及未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1
化肥产销模式:肥料厂→供销社→农庄(1949—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规模化经营为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化肥短缺,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1949年,我国有机肥提供养分的比例占99%,化肥年消费量不到10 kt。到1978年,有机肥提供养分的比例下降至65%,化肥提供养分的比例上升至35%。
这一时期,化肥生产企业主要是国营企业,实行计划管理,统购统销,肥料由供销社专营。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化肥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产能也较低,产品以氨水、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低浓度化肥为主,高浓度化肥较少,化肥产销模式为肥料厂→供销社→农庄。农用化肥施用量由1949年的7 kt增长至1978年的8 840 kt;粮食总产量由113 000 kt提高至305 000 kt;人口由5.4亿增长至9.6亿;人均粮食产量由208 kg提高至317 kg,仍在400 kg温饱线以下。
这一时期,我国根据国情,发展工艺简单、投资少、建厂快的低浓度化肥战略,为迅速解决化肥短缺、促进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发展高浓度化肥积累了技术和经验,我国的化肥产业整体处于低浓度化肥产业2.0时代。
2
化肥产销模式:化肥企业→供销社→农户(1978—1998年)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化肥流通市场化体制改革之前的20年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农户承包经营,承包土地的农民在土地上扎实种田,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化肥供应由短缺发展到满足需求,有机肥提供养分的比例由1978年的65%下降至1998年的30%。
这一时期,化肥生产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化肥产销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化肥销售仍以供销社专营为主。随着化肥产业技术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化肥由低浓度逐渐向高浓度发展,高效化肥研发开始起步,化肥产销模式演变为化肥企业→供销社→农户。农用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 840 kt增长至1998年的40 830 kt;粮食总产量由305 000 kt提高至512 000 kt;人口由9.6亿增长至12.5亿;人均粮食产量由317 kg提高至411 kg,越过了400 kg大关,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这一时期,我国化肥价格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制”,为以后的化肥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也是化肥由低浓度逐渐向高浓度转型发展的过渡时期,为2000年以后进入高浓度化肥3.0时代奠定了技术和经济基础。
3
化肥产销模式:化肥企业→经销商→农户(1998—2018年)
1998年是中国化肥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998年11月16日,国务院39号文件提出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化肥流通体制,化肥取消指令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实行市场配置资源。有关部委以国务院39号文件为政策基础,相继出台了有关的配套政策,指导和推动化肥流通向市场经济迈进[1]。这一时期,国有化肥企业进行改制,民营化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共存的化肥产业新格局。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户兼业化趋势明显,农民务工的收入比例不断提高,逐渐超过农业收入,农村呈现劳动力短缺局面。国家鼓励土地流转,高效肥料、简化施肥技术受到欢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取消农业税,实行补贴和粮食保护价政策,施肥增产增收,2004—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二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化肥产业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化肥生产装置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型尿素、磷酸铵等产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由化肥产销大国向强国迈进。高浓度化肥替代低浓度化肥占据主导地位,氮、磷肥出现产能过剩。化肥产销模式演变为化肥企业→经销商→农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化肥广告、促销等营销手段不断翻新,肥料产业创新多、概念多、施肥多,施肥环境矛盾突出。在肥料产业发展及市场竞争过程中,肥料生产企业及经销商逐步认识到高效化肥产品创新和农化技术服务的重要性,大量企业纷纷建立了新产品研发和农化服务队伍。农用化肥施用量由1998年的40 830 kt增长至高峰60 000 kt(2015年),成为世界化肥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化肥用量占全世界的30%;粮食产量由512 000 kt提高至657 000 kt,人口由12.5亿增长至13.9亿;人均粮食产量由411 kg提高至470 kg,粮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化肥有效养分高效化产品创新发展最快的时期。学术界提出我国化肥质量替代数量发展战略[2]。国家将新型肥料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通过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专项等立项,持续资助研发高效肥料产品。高效化肥产品创新的理论、技术策略和产业途径不断发展,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脲醛类肥料、增值肥料等高效产品实现产业化,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型高效肥料研发的热点国家。系列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和2012年)提出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促进农业丰收;工信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2015〕251号),鼓励发展绿色高效肥料。目前,我国高效肥料产销量居世界首位,为构建我国绿色肥料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依靠增加化肥用量建立起“高投入-高产出-高强度用地”农业高产体系,高产施肥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学术界于2015年5月6日—8日组织召开了第526次香山科学会议,专题研讨“建立绿色肥料保障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构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战略[3]。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发〔2015〕2号);2016年,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推动我国化肥减施增效,协调高产施肥的环境矛盾。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现“化肥负增长”。我国自2015年化肥用量达到高峰(60 000 kt)后,化肥用量逐渐实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2018年化肥用量下降至56 530 kt。未来我国作物增产不再依赖化肥用量的增加,而是在不增加或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提高效率,保障高产和粮食安全。
4
化肥产销模式:化肥企业→服务商→规模农户(2018—2038年)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未来20年,城镇化将进一步发展,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走向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大量涌现;农业走向产业化、高质量化、绿色化。中国人多耕地少,农业人口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占比达到5%以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可能既走不了日本“小规模、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的路子,也走不了欧美“低农产品价格、靠规模效益”保障农民收入的路子,根据国情,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适度高的农产品价格、适度规模效益”保障农民收入的现代化农业之路。未来,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更加重视成本和综合经济效益。
未来20年,我国的化肥产业将加快构建绿色肥料体系,逐渐升级转型到绿色高效化肥主导的产业4.0时代。化肥质量提升、用量下降,农业增产依靠提高效率而非增加化肥用量,全国化肥用量将进一步下降,真正实现质量替代数量发展。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化肥经销商变为服务商,产销模式演变为化肥企业→服务商→规模农户。预测未来20年,我国化肥用量将由2015年高峰的60 000 kt下降至50 000 kt左右,粮食产量由657 000 kt提高至750 000 kt,人口由13.9亿增长至15.0亿,人均粮食产量由470 kg提高至500 kg。
5
结语
我国农业发展与肥料产业变革启示我们,化肥作为支农产业,其发展除了受到行业内部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外,社会经济、政策、科技、农业经营体制等对化肥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将会更好地把握化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