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19 pumpkin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are managed by using the same planting time, cultivation density and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the field, and the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explor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YTH-61 is extremely weak and disease prone, with very little fruit and unable to mature, therefore is eliminated. The remaining 18 pumpkin varieties are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and can be cultivated at the same time and at the same cultivation density, with the commercial market window from July 16 to August 1, and th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pattern is obtained.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 YTH-46, YTH-57 and YTH-49 performed well in combination with yield, disease incidence and field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0
前言
南瓜属是一个大族群,起源于中、南美洲,包括中国南瓜(简称“南瓜”)、美洲南瓜(简称“西葫芦”)、印度南瓜(简称“笋瓜”)、灰籽南瓜和黑籽南瓜等5个栽培种[1]。研究证明,南瓜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其果实富含南瓜多糖、抗坏血酸、β-胡萝卜素等,同时有显著的降脂、降糖、防癌、抗癌等功效[2-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STAT数据库显示,2011年世界南瓜种植面积约1 770 000 hm2,产量约24 300 kt,其中我国南瓜的栽培面积约370 000 hm2,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同为南瓜属作物主产国的印度(510 000 hm2)[5]。2014年我国南瓜生产面积增加至1 100 000 hm2,总产量超过30 000 kt[6]。
目前我国南瓜生产中存在以下问题:南瓜功能成分利用与标准化、简约化栽培两者兼顾的品种较少,现栽培品种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自主选育了很多新品种,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新品尚未被市场广泛接受;南瓜的抗病能力与优质高产矛盾突出,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大多抗病性不强,在一些主产区病毒病、细菌性病害以及白粉病、霜霉病、蔓枯病等真菌性病害大面积爆发;适合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南瓜品种较少,且应用于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南瓜品种在生产中总体表现为果实偏小、产量偏低、易出现化瓜、品质和抗病抗逆性较差等综合性问题;肉用南瓜生产以粗放栽培为主,标准化栽培管理水平落后,研究标准化栽培的投入太少,大部分主产区甚至未按标准化生产,不利于南瓜产业的健康发展[7]。
本文以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19个南瓜品种为试材进行引种试验。引进的19个南瓜品种在原产地春季栽培期为1月15日至4月20日,秋季为7月15日至8月30日。引种试验对19个南瓜品种统一育苗栽培,播种期为5月至7月,采收期为7月至8月初,便于抓准产品上市的窗口期。本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在云南省石屏县种植的南瓜品种,同时探索南瓜引种标准化种植模式,在原产地窗口期生产出达到绿色标准的产品,为南瓜新品种标准化引种及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南瓜品种共有19个(YTH-44、YTH-45、YTH-46、YTH-48、YTH-49、YTH-50、YTH-51、YTH-52、YTH-53、YTH-54、YTH-55、YTH-56、YTH-57、YTH-58、YTH-59、YTH-60、YTH-61、YTH-62和YTH-63),来源均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1.2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N23°46′43″,E102°25′41″),属亚热带气候,地形半山半坎,海拔1 431.8 m(最高点2 329.3 m,最低点790.3 m),多年平均气温18 ℃;1月平均气温10 ℃,极端最低气温2.4 ℃;7月平均气温26 ℃,极端最高气温33 ℃;年平均降水量962 mm,年均无霜期312 d;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干旱、冰雹等,年均发生1次[8]。
在试验区按照“W”形随机取10个初始土样,混合均匀后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测定结果为:pH 6.51,w(有机质)为28.9 g/kg,w(有效磷)为41.361 mg/kg,w(速效钾)为287.144 mg/kg,w(水解性氮)为123.118 mg/kg,w(有机硅)为238.22 mg/kg,交换性钙为9.9 cmol/kg,交换性镁为2.1 cmol/kg,电导率为18.2 mS/m。
1.3
试验方法
在云天化现代农业石屏蔬菜基地选择一块面积约为2.5 hm2的地块作为试验地(N23°46′44″,E102°25′1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9个南瓜品种分别设4次重复,共设76个小区。19个南瓜品种统一于2022年4月9日催芽,4月23日全部出苗,5月7日出圃移栽,7月16日开始采收。其中YTH-61进入抽蔓初期时发生病毒病,进行全面防治后病毒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雌花坐果困难,坐果少,且发生幼果落果的现象,表明YTH-61不适宜在石屏种植,故未再进行调查与分析,文中也不再陈述。
1.4
指标测定方法
1.4.1
植物学性状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株,调查其果形、果肉颜色、老熟果皮颜色、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株高、茎粗等指标。
1.4.2
物候期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株,对始收期、终收期、采收期等进行调查。
1.4.3
抗病性及丰产特性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株,对出苗率、死苗率、抗病性、内腔直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折合产量等进行测定和计算。
1.4.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SPSS 26.0和Origin 202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18个南瓜品种的商品性特征
18个南瓜品种的商品性特征见表 1。
表 1
品种 |
果形 |
果肉颜色 |
老熟果皮颜色 |
YTH-44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45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46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48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49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50 |
纺锤形 |
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51 |
纺锤形 |
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52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53 |
灯笼形 |
橙黄色 |
桔红色 |
YTH-54 |
灯笼形 |
黄色 |
墨绿色 |
YTH-55 |
灯笼形 |
姜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56 |
纺锤形 |
姜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57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带浅绿条纹 |
YTH-58 |
灯笼形 |
姜黄色 |
墨绿色 |
YTH-59 |
纺锤形 |
橙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60 |
纺锤形 |
浅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62 |
纺锤形 |
黄色 |
黄白杂花 |
YTH-63 |
纺锤形 |
黄色 |
黄白杂花 |
从表 1可以看出:有11个南瓜品种的果形为灯笼形,7个南瓜品种的果形为纺锤形;18个南瓜品种果肉颜色呈不同的黄色,其中有10个品种的果肉颜色为姜黄色,5个品种的为黄色,2个品种的为橙黄色,1个品种的为浅黄色;18个南瓜品种的老熟果皮颜色也不尽相同,其中老熟果皮颜色为墨绿色、黄白杂花的各有8个,为桔红色、墨绿带浅绿条纹的各有1个。
2.2
18个南瓜品种在引种地的植物学性状
18个南瓜品种在引种地的植物学性状见表 2。
表 2
品种 |
死苗率/% |
出苗率/% |
抗病性 |
始收期 |
终收期 |
采收期/d |
YTH-44 |
0 |
97.92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45 |
0 |
96.88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46 |
0 |
95.83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48 |
0 |
95.83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49 |
0 |
96.88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0 |
0 |
97.92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1 |
0 |
94.79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2 |
0 |
97.92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3 |
0 |
93.75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4 |
0 |
92.71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5 |
0 |
96.88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6 |
0 |
94.79 |
弱 |
45123 |
45139 |
15 |
YTH-57 |
0 |
97.92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8 |
0 |
98.96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59 |
0 |
93.75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60 |
0 |
92.71 |
弱 |
45132 |
45146 |
15 |
YTH-62 |
0 |
90.63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YTH-63 |
0 |
97.92 |
强 |
45123 |
45139 |
15 |
由表 2可看出:经过育苗移栽,18个南瓜品种的植株长势良好,死苗率皆为0;18个南瓜品种的出苗率为90.63%~98.96%,其中有11个品种的出苗率大于95%;除了YTH-56、YTH-60的抗病性较弱外,其余16个南瓜品种的抗病性都较强;试材于2022年5月7日移栽,7月16—25日进入始收期,8月1—8日为终收期,采收期持续15 d左右,其中YTH-60的成熟期较其他品种晚7 d。
2.3
18个南瓜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18个南瓜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见图 1。
图 1
从图 1(a)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株高差异较大,为2.74~7.99 m;YTH-63的长势最好,株高为7.99 m;YTH-44的长势较弱,株高为2.74 m。从图 1(b)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茎粗为9.66~17.14 mm;YTH-48的植株最为粗壮,茎粗为17.14 mm;YTH-54的植株最为瘦弱,茎粗为9.66 mm。从图 1(c)、(d)可知:YTH-50的叶片长势最好,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分别为40.2、41.6 cm,较其他17个品种的大;YTH-60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值最小,分别为24.04、25.53 cm。
2.4
18个南瓜品种的产量相关特征
18个南瓜品种的产量相关特征见图 2。
图 2
从图 2(a)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果实纵径为6.6~41.2 cm;YTH-51的果实纵径最大,为41.2 cm;YTH-49的果实纵径最小,为6.6 cm,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
从图 2(b)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果实横径为7.0~38.6 cm;YTH-62、YTH-63的果实横径最大,为38.6 cm,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YTH-48的果实横径最小,为7.0 cm,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
从图 2(c)可知:由于18个南瓜品种之间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差异较大,导致各品种间果形指数也有差异,18个南瓜品种果形指数为0.58~2.40;YTH-59的果形指数最大,为2.40。
从图 2(d)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内腔直径为6.4~13.4 cm;各品种内腔直径排序为YTH-54>YTH-57>YTH-52>YTH-51>YTH-55>YTH-62>YTH-53>YTH-63>YTH-56、YTH-58>YTH-59>YTH-60>YTH-50>YTH-46>YTH-44>YTH-48>YTH-45>YTH-49。
从图 2(e)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单果质量为0.54~6.40 kg;各品种单果质量排序为YTH-51>YTH-63>YTH-62>YTH-59>YTH-50>YTH-56>YTH-55>YTH-57>YTH-52>YTH-54>YTH-53>YTH-60>YTH-58>YTH-46>YTH-45>YTH-49>YTH-48、YTH-44;YTH-51的单果质量最大,与其他品种的相比差异显著。
从图 2(f)可知:18个南瓜品种的折合亩产量为1 702.88~10 028.57 kg/亩(1亩=667 m2);YTH-63的产量最高,YTH-48的产量最低。结合图 2(e)、(f), 大部分南瓜品种单果质量与亩产量呈正相关。
3
栽培技术
3.1
育苗
3.1.1
育苗场所及穴盘消毒
先用90%(质量分数,下同)三氯异氰尿酸粉剂稀释500倍液对整个育苗场所进行喷洒消杀并闷棚3 d,能有效杀死大部分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虫卵;3 d后选用0.5%高锰酸钾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均匀喷雾杀菌,同时加入阿维菌素等杀虫卵,闷棚3 d后可投用。
穴盘消毒可用40%甲醛100倍液或0.5%高锰酸钾500~1 000倍液浸泡10~15 min后晾干,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熏蒸。
3.1.2
催芽点种
催芽后种子露白60%开始播种。选用3份PINDSTRUP®品氏泥炭土(丹麦进口)和1份珍珠岩,充分混匀后作为南瓜育苗基质。2022年4月2日进行点种,先将穴盘中的基质浇透水(浇到底部流水),在孔穴中央点种,点种时将南瓜种子的小头朝下(即芽口朝上),深度2~3 cm,然后盖上一层薄泥炭土即可。
3.1.3
湿度管理
4月9日开始出苗,4月23日全部出苗,齐苗后进入育苗管理阶段。子叶展开时,要求基质中有效水含量为持水量的65%~70%,到3叶1心以后水分质量分数为60%~65%。浇水要求浇匀浇透。
3.1.4
光照管理
南瓜对光照的需求较多,但苗期阳光过于强烈,将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故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均开启遮阳网,确保光照强度在10 000 Lux左右。
3.1.5
施肥
育苗期间视苗势补肥:如果2叶1心时南瓜叶片薄、面叶色浅、茎细弱,可随水补喷磷酸二氢钾1次;4叶1心时有针对性地补充0.1%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补肥应少量多次,以免烧苗。
3.1.6
炼苗移栽
出圃定植前5 d进行炼苗,白天开棚降温至20 ℃左右,晚上降温至10 ℃左右,逐步打开遮阳网,使之与露地条件接近。同时喷施0.1%尿素溶液+0.1%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移栽定植成活率。在南瓜苗3叶1心到5叶1心时可出圃移栽,点种到出圃需时10~15 d。
3.2
种植
3.2.1
整地及土壤改良
深翻土地40~60 cm,犁耙翻地后在阳光下暴晒5~10 d,进行土壤紫外线消毒,杀死虫卵。在阳光暴晒后的土地上均匀撒施土壤改良剂,每亩用量为矿物源有机肥1 000 kg+生物质有机肥1 000 kg+普钙40 kg+10%噻唑膦颗粒剂1 kg+0.5%噻虫胺颗粒剂1 kg+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5 kg,并用旋耕机把土壤改良剂与表层土混合均匀,然后起垄。
3.2.2
栽培模式
所有南瓜品种均采用平棚栽培模式进行栽培,每棚2.6 m,棚与棚之间留排水沟。棚内起2垄,垄高(30±10)cm,垄面宽(90±10)cm。然后在垄上铺设平行的2条滴灌带,滴灌带距离畦边30 cm,并将滴灌带连接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支管上。滴灌带铺设完成后,盖上反光地膜。
3.2.3
搭建平棚
平棚搭建要求:选用长度为7 m的Φ 60 mm管(2寸管)和Φ 30 mm管(标准1寸管)作为纵杆,采用三纵结构,单拱管跨度2.6 m,高2.2 m,间隔2 m,两头斜撑固定,用透明钢塑线加强骨架构造;棚顶铺设爬藤网引蔓,棚顶至栽培穴间用引蔓绳引蔓。
3.3
移栽及田间管理
3.3.1
定植
单行种植,株距60 cm,定植在垄的中央,种植密度800株/亩。定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浇水,设定压力1 kg,滴灌浇水3 h。
3.3.2
肥水管理
南瓜苗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使根群与田土紧密结合,以尽快恢复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高成活率。缓苗后至抽蔓时期,应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群深扎土层,促使植株粗壮,起到蹲苗的作用。
在缓苗后浇1次透水(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浇水3 h);开花坐果时期,以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湿度过大会引起落花、落果,每10 d左右浇1次浅水(滴灌系统滴灌浇水2 h);果实膨大期,及时提供充足的水分(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浇水3~4 h),7~10 d浇水1次,促进果实膨大。
南瓜不耐涝,沟灌决不能浸垄或畦,且要速灌速排,多雨季节要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南瓜开花坐果和果实膨大期,不但要保证水分的供给,还要结合灌水提供果实膨大所需的养分。
南瓜对养分的需求应根据不同生育阶段和植株生长情况进行施肥管理,不同物候期的南瓜施肥制度见表 3。
表 3
项目 |
肥料 |
施肥量/ (kg·亩-1) |
施肥次数/ 次 |
商品量/ (kg·亩-1) |
有效成分/(kg·亩-1) |
N |
P2O5 |
K2O |
幼苗期 |
水溶肥25-15-10 |
25 |
1 |
25 |
6.25 |
3.75 |
2.50 |
抽蔓期 |
水溶肥10-8-32 |
13 |
2 |
26 |
2.60 |
2.08 |
8.32 |
尿素46-0-0 |
13 |
2 |
26 |
11.96 |
|
|
开花坐果期 |
水溶肥10-8-32 |
16 |
3 |
48 |
4.80 |
3.84 |
15.36 |
尿素46-0-0 |
6 |
3 |
18 |
8.28 |
|
|
合计 |
|
|
11 |
143 |
33.89 |
9.67 |
26.18 |
3.3.3
植株管理
整蔓。南瓜品种因主蔓雌花着生既早又多,且易坐瓜,瓜形较大,所以一般以主蔓结瓜为主。试验采用平棚模式栽培,在棚顶以下的瓜蔓摘除全部侧枝,棚顶以上的侧蔓可任其生长。
引蔓。南瓜茎蔓生势强健,在适宜条件下,蔓伸长速率可达10 cm/d,所以引蔓和绑蔓的作业非常重要。采用引蔓绳进行引蔓,引蔓绳一端挂在南瓜根部,另一端挂在棚顶的爬藤网上,通过缠绕方式将瓜蔓引导至棚顶。
4
结语
在试验条件下,18个南瓜品种可统一出圃,时间为2022年5月7日;历经2个多月,于7月16日达到采摘标准,采收期持续15 d。YTH-51、YTH-63的单果质量分别为6.4、4.5 kg,YTH-63、YTH-51的产量分别为10 028.57、8 988.04 kg/亩,这2个品种的单果质量与产量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试验中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以种子消毒、农业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为主,同时采取真菌性病害统防、细菌性病害统防、病毒病统防各1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试验区病害发生较少。试验中YTH-50首先发生了白粉病,有中心株2株,该品种位于试验区中部,发病后及时剪除中心株的病叶,并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进行挑治中心株及其附近的南瓜,3 d后试验区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统防一次,病害得到了控制,未造成白粉病在试验区流行。YTH-61发生了病毒病,发病率为33.21%,该品种处于试验区东南方外围,采用32%核苷·溴·吗啉胍水剂700倍液防治,5 d防治1次,共防治了3次。病毒病控制后,整园用46%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统防1次,病毒病未在试验区传播,控制效果非常理想。
综上所述,除了YTH-61外,其余18个南瓜品种全部引种栽培成功。结合产量、病害发生程度及田间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推荐种植排名顺序为YTH-46>YTH-57>YTH-49>YTH-63>YTH-51>YTH-50>YTH-59>YTH-55>YTH-62>YTH-44>YTH-45>YTH-52>YTH-54>YTH-56>YTH-53>YTH-60>YTH-58>YTH-48,推荐于5—8月在石屏种植。此次引种试验仅围绕南瓜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适应性观察、产量测量等开展,掌握了试材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产量性状、抗逆性、适应性等品种特性,同时总结出标准栽培技术,但未进行试材的果实品质及抗逆性等的研究,后续可开展此方面的工作。